close

靜止的流水(下)

  當感覺生起時,覺知它們。你為何去追逐它們呢?感覺是不穩定的,一下子這樣,ㄧ下子那樣,它們是依賴變異而存在的。我們這裡所有的人,一樣都是依賴變異而存在。氣呼出之後就必然會再吸進,它勢必要有這樣的改變。試著只吸,你做得到嗎?或者只試著呼出而沒有吸進……,你辦得到嗎?假使沒有這樣的變更,你可以活多久?吸進與呼出必須一定都有。

  感覺也是一樣。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。如果沒有感覺,你就無法增長智慧;如果沒有錯,也就沒有對可言了,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,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;你要正確之前,必須先瞭解錯,事情就是如此。

  對一位真誠修行的學生而言,感覺越多越好。但有很多禪修者卻逃避感覺,不想要解決它們,這就好像不去上學、不聽老師的話的頑皮學生。這些感覺正在教導我們,當我們認識感覺的時候,我們才算是在修習佛法。在感覺中能保持平靜就如同瞭解這裡的猴子一樣── 一旦你瞭解猴子是如何時,你便不會再被牠們所煩惱了。

  佛法的修習也是如此。佛法並非遙不可及,而是與我們同在的。佛法不是關於天上的天使或這類東西,而只是很單純地關係著我們,關係我們當下的所做所為。觀照你自己,有時快樂,有時痛苦,有時舒適,有時悲痛,有時愛,有時恨……,這就是佛法。你看到了嗎?你應該認識這個「法」,你們必須閱讀自己的經驗。

  在你能夠放下感覺之前,你必須先認識它們才行。當你看清感覺都是無常的時候,就不會被它們所干擾。只要感覺一生起,只需告訴自己:「嗯……不穩定。」你可以與這些感覺在一起,而住於平靜,就如同看見猴子,就不被牠所干擾一樣。假如你知道感覺的真相,那就是知道佛法。你放下感覺,並且看清它們都絕對是不穩定的。

 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,就是佛陀。佛即是法,法即是無常性。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,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。這就是法,而這也就是佛。如果你見到了法,你就見到了佛;見到了佛,你就見到了法。如果你見到「無常」,就會去放下事物,而不去執著它們。

  你說:「別打破我的杯子!」你能夠阻止會破碎的東西不破嗎?如果它現在沒有破,它未來也會破;如果你不去打破它,別人也許會;如果別人不打破它的話,也許雞會啊!佛陀說,去接受這個事實,他洞澈了這些事物的真相,視這個杯子如已破碎了。不論你何時使用這個杯子,都應該反觀它已經破碎了。你瞭解這點嗎?佛陀所瞭解是: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,看見已破碎的杯子,一旦它的時間到了,就會破碎。增長這種的瞭解,利用這個杯子,好好照顧它,直到有一天它從你手中脫掉……「碎了」,沒事。為什麼沒事呢?因為在它還沒破碎之前,你已看到它碎了。

  可是,通常人們會說:「我很喜歡這個杯子,希望它永遠不會破。」後來狗把它打破了,「我要殺了那隻瘋狗!」你恨那隻狗打碎你的杯子。如果你的小孩打碎了它,你也會憎恨他。為什麼會這樣子呢?因為你將自己給堵起來了,所以水無法流出去。你建了一個沒有疏水道的堤,堤只會暴裂開來,對不對?當你築堤的同時,也要造一個疏水道,當水漲得過高時,水才能安全地流出去。當水漲到邊緣的時候,就打開你的疏水道,你必須要有一道類似這種的安全措施。「無常」就是聖者們的安全措施,如果你有這道「安全措施」,你就能安住於平靜。

  行、住、坐、臥,不斷地修行,以「念」來觀照和守護心,這就是「三摩地」和智慧。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,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。

  如果我們真正清楚地洞察無常,就會見到所謂的常。所謂的常是事物不可避免的,都必定會如此,不可能有例外,你瞭解嗎?只要知道這麼多,你就能夠認識佛,就能夠真誠地恭敬他。

  只要你不要將佛陀拋掉,就不會痛苦。一旦你拋掉佛陀之後,你就會經驗到苦;一旦你丟棄對無常、苦和無我的反觀,就會有苦。假使你能夠修行這麼多,那就夠了,苦就不會生起;或者,如果它升起,你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它,並且,它將是在未來不會升起的原因。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終點──苦不會再升起的境地。而為何苦不再升起呢?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(集)。

  比方說,如果這個杯子破了,通常你會經驗到苦。我們知道這個杯子將會是苦的起因,所以我們要從「因」中解脫出來。所有的法(此指六塵中的法塵)的生起,是因為「因」的原故,而它們也必定會因為「因」而消滅。現在,假使「苦」是因為這個杯子的緣故,我們就應該放下這個「因」。如果我們事前就能反觀這個杯子已經破了,即使它還沒破,「因」已經熄滅了。一旦不再有任何「因」時,苦也就不能再生存,因為它熄滅了。這就是「滅」。

 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,只要這樣就夠了,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。基本上你們都應該持五戒,以做為一個行為的基礎。首先不必要去研究三藏,只要先專心在五戒上就可以了。剛開始你會犯戒,但當你覺察到時,馬上停止,再回來建立起你的戒,也許你又會脫離軌道,以致於再犯另一個錯。當你覺察到時,將自己從新再建立起來。

  修行是這樣子的:你的「念」會增進而變得更持續,就如同壺裡滴出來的水滴一樣。如果我們將水壺傾斜一點點,水滴會慢慢地滴出來……,滴!……滴!……滴!如果我們將水壺再傾斜一點,水滴會滴得更快,滴!滴!滴!如果將水壺再傾斜的話,「水滴」消失了,而水會像穩定的河水般流出。「水滴到那裡去了?」它們那裡也沒去,只是改變成為一條穩定的流水罷了。

  我們必須藉由譬喻來談佛法,因為佛法沒有任何形相。它是方的還是圓的?你說不上來,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譬喻來說明。不要以為佛法離你很遠,它到處都與你同在。仔細看……,一下子快樂,一下子悲傷,一下子又生氣……,這都是佛法,去觀察和理解它。無論是什麼造成苦你都應該去對治,如果苦還存在的話,就是因為你還沒清楚地瞭解它,所以再觀察一下。如果你能夠清楚地瞭解,就不會痛苦,因為「因」不再存在了。如果苦還存在,如果你還必須忍耐,那麼,那麼,你還沒有上軌道。不論你卡在那裡,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,當下你就錯了;不論你何時多快樂,你飄浮在雲端……,你看……,又錯了。

  如果你如此修行的話,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姿勢裡,你都有「念」。有了正念和正知,你會知道對和錯,樂和苦。知道這些以後,你就會知道該如何去對治它們了。

  我是這樣教坐禪的:是坐禪的時候,就去坐。這並沒有錯,你也應該修習坐禪,可是,禪坐並非只是坐而已,你必須允許你的心去經驗感覺,隨它們去流動並思考它們的本然。你應該如何去看待它們呢?視它們如無常、苦和無我,一切都是不穩定的。「這好美啊!我一定要擁有它。」那是不穩定的東西。「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」……,當下就告訴自己:「不問定。」這是真的嗎?完全正確,毫無疑問。但是試試將事物拿來當真……。「我一定要得到這個東西。」你已經脫離正軌了,別這麼做。無論你有多喜歡某件東西,你都應該反觀它是不穩定的。

  有某些食物看起來似乎很可口,但是,你依然應該反觀它是不穩定的事。也許能確定,它很好吃,可是你仍然必須告訴自己:「不穩定!」假使你想測驗一下確定與否,嘗試每天去吃你最喜愛的食物。每天吃,想想看,最後你會抱怨說:「這道食物不再那麼好吃了!」最後你會認為:「實際上,我比較喜歡那道食物。」那也是不穩定的啊!你必須讓事物隨它去,就如出入息一樣,吸入與呼出一定都要有,呼吸依賴於交替;而一切的事物也依賴於這樣的交替變化。

  這些事物就與我們同在,沒別的地方了。如果,無論行、住、坐或臥,我們都不再疑惑,我們將會安住於平靜中。「三摩地」不是只坐著,有些人坐到他們掉進昏迷的狀態中,分不清南和北,倒不如死了算了。別這麼極端!如果你覺得昏昏欲睡,就經行,改變一下你的姿勢。增長一些智慧吧!如果你真的很累,那就去休息一下,只要你一起床,就繼續修行。別使自己掉進昏沉裡。你必須這樣修行,有理性、智慧、謹慎。

  修行,從你自己的心和身開始,視它們如無常,其他的一切事物也都如此。當你認為食物可口時,就記住這點,你必須告訴自己:「不穩定的事!」你必須先打擊它才行。可是,通常每次都是它打擊你,是不是?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,你會因此受苦,事物就是這樣來打擊你的。「如果她喜歡我,我也喜歡她。」它們又再次打擊我們,我們從來沒機會反擊回去。你必須這樣來看待它: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,只要告訴你自己:「這不是穩定的事!」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,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。

 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。行、住、坐、臥……。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嗔怒,對不對?你在走的時候、坐的時候、臥的時候,都可以生氣;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。因此,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──行、住、坐和臥,而且必須定期的做。別光做表面工夫,真實地去做!

  坐禪的時候,有些事物可能會生起,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不論這些東西何時升起,只需告訴自己:「不是確實的,不是確定的。」在它抓著機會打擊你之前,先打擊它。

  現在,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。如果你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的,你的一切思想,就會逐漸清晰,當你反觀一切流失的事物的不穩定時,你會明瞭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的。無論任何東西何時升起,你只需要說:「噢!又來了一個!」

  你曾看過流動的水嗎?你曾看過靜止的水嗎?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,它會猶如靜止的流水。你曾經看過靜止的流水嗎?你看!你只見過流動的水和靜止的水,對不對?可是,你從未見過靜止的流水。它就在那兒,就在你的思想無法帶你到達的地方;即使心是平靜的,你仍然可以增長智慧。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,但卻是靜止的。心幾乎完全靜止,不過卻依然在流動。因此,我稱它做「靜止的流水」。智慧可由此生起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azing9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